同濟團隊有新發(fā)現(xiàn)!
真菌無處不在,它的“足跡”遍布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。在某些特定情況下,真菌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,可能會導致真菌感染,其中侵襲性真菌感染具有高致死率。尤其是在免疫抑制的患者中,真菌的免疫逃逸會加劇重癥感染的風險,使得臨床診療變得更加復雜。因此,深入探究真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機制,對于研發(fā)新型治療策略至關重要。
近日,同濟大學醫(yī)學院賈鑫明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《美國科學院院報》上發(fā)表了題為“BLNK negatively regulates innate antifungal immunity through inhibiting c-Cbl-mediated macrophage migration”的研究成果,揭開了真菌免疫逃逸新機制的神秘面紗。
真菌感染過程中,巨噬細胞缺失BLNK后遷移能力增強
髓系細胞BLNK缺陷小鼠在真菌感染中的生存率更高,腎臟真菌負荷更低
在這項研究中,團隊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了真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新機制:真菌能夠激活B細胞連接蛋白,抑制具有殺傷真菌功能的巨噬細胞向感染部位遷移,實現(xiàn)免疫逃逸。在真菌感染的過程中,缺失BLNK分子的巨噬細胞具有更強的響應趨化因子的遷移能力,從而導致髓系細胞BLNK缺陷的小鼠在真菌感染過程中生存率更高,其主要感染臟器—腎臟中巨噬細胞的浸潤明顯增加,從而增強了小鼠清除病原真菌的能力。
真菌感染通過BLNK抑制c-Cbl磷酸化,阻礙巨噬細胞遷移,實現(xiàn)免疫逃逸
研究團隊還發(fā)現(xiàn),人體常見的機會致病真菌——白念珠菌能夠通過其細胞壁的多聚糖成分,如β-葡聚糖或α-甘露聚糖,激活巨噬細胞中的BLNK,后者競爭性抑制c-Cbl的磷酸化,進一步抑制巨噬細胞中細胞骨架的組裝及偽足小體的形成,最終阻斷巨噬細胞向感染部位的遷移。因此,白念珠菌通過激活BLNK,阻斷巨噬細胞的遷移,從而抑制機體的抗真菌免疫應答。
這項研究通過發(fā)現(xiàn)白念珠菌利用其多聚糖激活BLNK,抑制c-Cbl介導的巨噬細胞遷移,從而負向調控機體的抗真菌免疫應答,揭示了真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新機制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不僅為真菌的免疫逃逸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(jù),也深化了我們對真菌與宿主互作調控網(wǎng)絡的理解,并為未來開發(fā)新型抗真菌免疫治療策略提供了新思路。
同濟大學醫(yī)學院博士研究生楊宜衡為論文的第一作者,同濟大學醫(yī)學院賈鑫明教授和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(yī)院口腔科顧也博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。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項目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、上海市衛(wèi)健委項目、上海市科委揚帆項目的支持。
聲明:本網(wǎng)轉發(fā)此文章,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,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、消費建議。文章事實如有疑問,請與有關方核實,文章觀點非本網(wǎng)觀點,僅供讀者參考。